以需求为牵引 以政策为导向 理顺人防信息化建设脉络

发布时间:2018-02-11 09:22浏览次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加速演进和应用潮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诸多夺人眼球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各级人防如何紧跟信息化技术迭代与应用的时代步伐,以适应信息化战争下“能打仗、打胜仗”和政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是一个应当认真思考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 人防部门应结合实际,以需求为牵引,以政策为导向,理顺人防信息化建设脉络,把握人防信息化建设正确方向,保持定力、通篇谋划,把人防信息化项目建好用好,努力为提高人防现代化水平,适应现代信息战和政务管理的需要。

一、业务多维性决定了人防信息化需求的多样性

 人防机关作为一个“准军事化”部门,接受军地双重领导,业务范围涵盖了政务管理、行业监管与服务、防空袭组织指挥、训练演练、普法与宣传教育等方面。虽然总量不大,但其业务类别交织度大、性质复杂度高。开展人防信息化建设工作,最好从不同性质的业务角度来分析需求。

政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机关管理质量的有效和必要手段。以电子政务为抓手的政务信息化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每年必下任务、搞检查、抓督促。当前,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很多业务管理工作已经用相应的信息系统来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不建不用相应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诸多日常工作无法开展,人防行业发展电子政务势在必行。

 行业监管与服务是各级人防机关推动人防事业发展则无旁贷的职责。越到基层,人防部门编制越小,工作人员越少,人均需要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的事项却越多。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面对面的作业方式,势必因工作量太大而疲于应付,又会因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带来管理中的遗漏和缺失。运用相应信息技术建设合理、规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人防行业监管与服务工作水平的必要途径。

 防空袭组织指挥是各级人防部门的核心业务,而指挥通信网络和指挥信息平台又是组织指挥的眼睛、耳朵和中枢神经。随着层出不穷的高精尖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加码应用,人防组织指挥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对抗信息,才能提高防空袭组织指挥的快反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和减轻空袭灾害。

二、不同政策要求决定了人防信息化的多导向性

 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应用,在各领域、各行业都有了许多经验积累。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在不断提高认识,优化建设方式和内容,推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并积累信息化建设客观内在规律。基于对信息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提高,不同时期的各部门、各个行业都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用来规范和引领信息化发展。

 作为政府部门的人防机关,在政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遵照同级党委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来决定建什么,用什么。如在机密级电子政务内网、非密级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引接,涉密政务、非涉密政务、互联网政务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部署等方面,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部署。去年以来,我省政府相关部门为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和信息化工作,连续出台多份文件,反复强调各行业、各部门不得新建政务网和政务平台,对已建的政务网,要限时迁移,已建的政务平台要进行审计和整合。

 人防行业监管与服务以及普法与宣传教育信息化作为人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在政策和内容方面不是空白。国家人防办作为人防业务工作的总策划使者,在“十三五”建设规划任务部署中,已经清晰地阐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要求。为促进人防业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国家人防办还组织制定了一批涉及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格式,地图格式等行业的标准规范,研发并推广了人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十三五”期间还将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人防数据中心建设。这些标准规范,应该是我们组织开发人防行业管理与服务,宣传教育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本遵循。近年来,我省有的民防(人防)部门紧跟信息化建设的潮头,进行民防(人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民防(人防)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看到,有的民防(人防)部门在遵循国家人防颁布的标准规范方面不够严肃,随意性比较大。造成了上下级之间类似系统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系统使用同一类数据时无法交互,连数据采集都要重复做,造成很多重复性劳动和浪费,也带来诸多不便。

关于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国家人防办更是强调顶层设计,强调集中统管。不论是情报收集和警报发放,还是指挥控制、通信网络、决策支撑,不论是平台还是系统,不论硬件或软件都已经形成了比较配套的政策和标准、规范支撑体系,并且统一组织开发了不少应用系统。“十三五”期间,还将部署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升级、人防重要经济目标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人防机动和固定指挥平台的信息化升级改造等工作。这些是我们组织人防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统领性准则。但是,建与用“两张皮”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人防办统一部署的系统被束之高阁,演习演练和集训时不用,更有甚者从来没用过就说不好用,组织演习演练时再花钱另搞一套。这种随意性的行为,不光造成浪费,还人为地堆砌一个个孤岛,无法形成信息系统的网际化、体系化。

三、合理开展人防信息化工作应该考虑的方面

 同一层级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之间有区分,也会有交叉。不同层级之间更是对同一业务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指标、涵盖数据范围的粗放与精细化要求存在差异。不同的信息化软件系统所承载的网络环境、服务对象、部署场地都有差别,如果各自为政,必将碰到诸多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最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通盘考虑,合理谋划。

 (一)把握好顶层设计、集中统管和差别化发展的结合度。既保证步调一致,又充分发挥各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条线上部署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特别是软件系统,满足不了应用时,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下级以此为基础去丰富和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凡涉及互联互通的地方,应该全国、全省或者全市一盘棋,同一个方案,同一个步骤,同一个标准,同一套架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互联互通。凡不涉及互联互通的,上级应该充分放开,而不去干涉下级的事权。

 (二)把握好自建自用与引接共享的关系。人防部门掌握的资源少,人员也少,尤其是能较好地运用相关政策,理解并驾驭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更少。关起门来单打独斗地搞信息化建设,易犯闭门造车的错误。如政务平台、互联网平台建设,各级政府已经或正在建设,人防部门没必要花经费和精力去另搞一套,把我们的政务管理系统部署到政务平台上去,把政务网引接进来,就能为我所用。

 (三)合理区别好不同系统的应用场所和受众对象,有区别地部署。人防部门基本都有指挥场所和办公场所,办公场所主要开展日常政务管理,行业监管与服务工作。这个环境里,最大的需求应该是政务信息系统。指挥场所主要是训练演练,指挥作业的地方,这个环境里,最大的需求应该是指挥信息系统。当然,基于互联网、政务网的情报信息需求,日常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数据资源也是开展防空袭组织指挥工作的必要信息,可以点状引接到指挥场所。

(四)把握好开放与保密和信息安全的关系,合理配套信息系统网络环境。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稳定可靠、可行的网络来承载。人防业务涉军,按照国家人防办要求,保密内容多,知悉范围越小越好。服务于日常政务管理,特别是行业监管和宣传工作的信息系统,往往又需要开放网络环境,如何做好信息脱密处理,破解上级定密部门的定密政策障碍,从而把该保的密保住,该开放的信息开放出来。

 (五)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无论在政务管理、行业监管,还是组织指挥方面,人防信息化不是新事物,当然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如何在发展中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是一门学问,需要技巧。不管怎么说,继承好过往的经验与成就,不搞一刀切,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开创新篇,这应该是最稳妥的路径。信息技术领域遵从“向下兼容”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组织开展人防信息化工作。

 (六)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体现体系化发展思维。每个业务的信息化是一个部门整体业务信息化的组成之一,一个部门的信息化是整个行业信息化的组成之一。因此,每个人防业务的信息化势必关联左右,牵扯上下。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是否到位,对于人防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必须充分考虑信息从哪里来和怎么来?到哪里去和怎么去?为谁所用和怎么用?以及用来干什么和发挥什么作用?只有用这种系统化的思路,才能比较科学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真正做到体系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和热度的不断高涨,我省人防系统兴起了一股“智慧人防”的信息化建设热潮。有组织科研的,有搞项目建设的。笔者有机会接触过一两个方案,总感觉这些方案大而化、笼而通, “眉毛胡须一把抓”。如在业务层面的涉及内容交织度高,有政务信息化的、有管理信息化的,还有指挥信息化的。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既有公开的,也有涉密的。系统所承载的网络也是复杂多维,有人防专网的,也有互联网的。真心希望各级在筹划信息化工作时,先把国家人防办、地方党委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认真梳理一遍,在相应的政策和标准规范指引下有序开展人防信息化工作。也希望各级把人防业务信息化的需求分析透彻,把可行性研究做足,把方案做实,用成熟的技术来推动人防信息化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作者单位:省民防局指挥通信处陈贵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