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应急: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

发布时间:2019-03-12 17:01浏览次数:

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的“绿色和平”组织曾于2006年公布,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做出的官方估计,约为9.3万人左右。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报告说,全球共有20亿人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而福岛核事故不同,它的影响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被评估出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在电站的第4号机组。该机组原定于1986年4月底停堆中修。由于工作人员违章操作使得电源突然中断,主要冷却系统停止了工作,反应堆失控,堆芯温度迅速升高,进而被熔化。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反应堆工艺管道内的载热体沸腾起来,水被强辐射立即分解成了氢和氧,浓度过高的氢和氧随即发生了大爆炸。在RBMK型铀——石墨反应堆没有厚实安全壳保护的情况下,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反应堆燃起熊熊大火,机组中的核燃料碎块、高放射性石墨块被抛出,散落在堆体四周,堆体和厂房完全毁坏,事故现场温度高达2000℃,放射剂量达到10000R/h。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时,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沿海的福岛核电站,虽然设计的抗震等级是7.0级,却没有经受住巨大海啸的冲击,核电站1、2、3号机组执行了自动停机。2011年3月12日下午,1号机组发生爆炸,3月14日,3号机组发生两次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4月12日,日本保安院将事故等级升至最高级别第七级,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个级别。

从形式上说,福岛核事故受地震海啸冲击时核电站所有的反应堆已自动关闭,地震开始后的数秒内,控制棒即插入到核芯内,链式反应即刻中止,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时机组没有停堆;福岛核事故涉及4个机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1个机组;从核事故级别看,两者都是七级;从排放模式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短时间、爆发式排放,大火持续数日,放射性烟尘大量喷出压力容器,抛向高空;福岛核事故是持续性排放,3台核电机组中的部分燃料熔化后通过受损的压力容器边界释放,其他机组则由于乏燃料水池的水位降低造成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福岛核事故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位置较低,在大气中扩散速度较慢,但福岛核事故也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核电站紧邻海洋,大量放射性物质随着水流运动对周边海域造成污染。

核事故的应急行动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反应速度明显比福岛核事故反应速度要快。当时的苏联当局先后组建了政府委员会和政治局特设工作组,全面负责领导全国的救灾和消灾工作。事故发生后附近的普里皮亚镇消防队、切尔诺贝利镇消防队及基辅地区的消防分队到达现场,凌晨5点大火被扑灭。为控制临界、屏蔽辐射、隔离、过滤和灭火,苏联调动了大批军用飞机,向被毁反应堆抛投砂、硼、白云石/铅条和磷酸钠及聚合物液体等,共投了大约5000多吨的材料。为封闭被毁反应堆,共组织施工人员10000多名。

福岛核事故的应急机构组建,一直以东京电力公司为主,他们在救援过程中隐藏实情,错过最佳应急救援时机。2011年3月12日上午,即地震后的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曾考虑从附近海岸取水,用于冷却6个反应堆中的一个,但迟迟未行动,直到当天晚上核电站发生爆炸,首相下令后才付诸实施。至于其他反应堆,东京电力公司直到3月13日才开始使用海水进行冷却。东京电力公司之所以迟迟不愿使用海水,是担心这样做会损害其对电站的长期投资效益,因为注入海水可能会使核反应堆永久无法运行。

核事故的应对措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应对措施:隔绝放射性污染源:为防止反应堆底部建筑结构的破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应急小组在反应堆厂房底下设置冷氮注入系统,泵入大量氮以降低堆芯温度,在厂房基础下部把水抽干,并在堆下建造一个混凝土隔板,以防止熔化的核燃料漏入地下水池。同时修建人工排热管道,在混凝土隔板上设置平板式交换器,以防止熔融的核燃料破坏地板漏入地下。

进行辐射监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初期,水文气象部门、卫生部门、民防部门和军队均参与了辐射监测工作,事故7d后提出第1张地区放射性污染分布图,事故14d后提出剂量率总结图。卫生防疫站系统为居民进行了剂量率测定,还对水样、各种物表、奶和奶制品、肉和其他食品等进行了核污染分析监测。

划定不同污染区域:事故后根据污染程度划分出隔离带、严格控制地带等,并根据监测的情况进行调整。

福岛核事故的应对措施:福岛核事故时,东京电力公司通过飞机和消防车向反应堆注水,效果很不理想;修复完全损坏的电路,恢复供电,由水泵注水,效果比前一种方法有效。这两种应急方式旨在通过降温控制住险情加剧的4座反应堆。英国《金融时报》批评说,东京电力公司在本次核危机中的拙劣表现,加速了这场灾难的不可控性。早在2007年,一些研究人员便提醒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存在遭遇海啸破坏的风险,但东京电力公司未予重视。

关于核事故应急行动的透明度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影响由瑞典首先发现。瑞典一处核电站入口处发现辐射剂量升高,经过检查确认,升高原因并非来自该核电站本身,而是来自苏联方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上午,但直到4月28日下午9时,苏联才发布了消息。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东京电力公司就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隐患多次隐瞒。2011年3月11日地震海啸致核电站机组自动停机后,东京电力公司还试图隐瞒实情,甚至在3月12日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爆炸后,内部通知也只以“出现白烟和巨响,正在调查中”来表述,更别说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向日本当局汇报。辐射剂量迟迟不能公布,公布的数据又频繁改变。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不透明遭到舆论界的批评。在发生越界影响核事故时,应及时通报公告,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到信息互通和透明,避免引发各种揣测,引起社会恐慌。

核事故的现场处置

切尔诺贝利发生核事故后采取的行动:撤离居民并发放碘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为了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的积累,当地政府开始向普里皮亚镇居民发放碘化钾,但没有及时通知居民在室内隐蔽、关闭窗户,公共场所照常开放,很多人受到了照射。在核事故发后48 h之内,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近的普里皮亚镇居民全部撤离完毕。

保护水源:一是建立了一整套水利工程设施,防止放射性核物质对地下水、河流和基辅湖的污染,二是采取普里比亚河上游禁航措施,城市用水采用地下水及水厂加强净化处理,三是采取建拦水坝和泵站进行积存污水处理,建土地内隔墙防地下水渗漏。

消除放射性污染:1986年5月6日,苏联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消除放射性污染工作。到1986年8月10日,已完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厂区约87万m2的去污工作,同时对附近居民区也进行了大面积去污。为了对进出污染区的人员和车辆等消除污染,还开设了大量洗消站,1986年仅乌克兰境内就设立了67个洗消站。苏联空军还专门派出气象飞机前往事故地区消除雨云,避免降雨造成污染扩散。对受污染较小的建筑物、生活设施采用净水清洗。

福岛核事故后采取的行动:发出避难预警:福岛第一核电站出现异常后,日本政府向距离核电站中心半径3km之内的居民发出预警,要求3~10km范围内的居民不要外出。2011年3月12日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后,日本政府将这一范围扩大到20 km,并将福岛第二核电站附近的疏散范围由3km扩大至10km。3月15日,日本政府要求福岛第一核电站20~30km范围内的居民躲避到屋内。

划定避难范围,疏散民众:为避免核辐射对公众造成伤害,日本政府根据核事故具体情况,调整避难范围和疏散区域。

加强辐射监测,提高防范意识:在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后,日本政府便要求各地加强辐射监测,及时公布相关数据。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积极指导民众如何正确掌握防辐射方法。

前车之鉴

两起核事故发生时,尽管两国相关部门都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措施,但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准备的不充分,还是存在很多缺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核事故引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对生态的影响是长期的,除了会引发人体严重的生理反应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造成的,有些元素的半衰期达到上百年,这些放射性物质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随着食物链迁移到人体内。因此无论是切尔诺贝利还是福岛核事故,它们的影响都是长期的,对它们的评价也将是长远的。

①及时公布信息,告知群众做好防护措施,如关闭门窗、不要外出等,防止受到不必要的辐射。②根据放射性尘埃落尘情况,充分考虑人员疏散的时机和范围,准确地下达疏散命令。③普及应急救援知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核事故发生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措施:首先要密闭门窗,不要让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二是外出归来人员要尽快换衣服、淋浴等以消除沾染,避免遭受核辐射伤害;三是严格限制在室外的时间,尽量不要在室外停留。④重视心理效应。核事故易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这种伤害是长期的,给人们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⑤核事故的影响通常是国际性的,其他国家必须根据核事故发生国的请求,在预防措施或医疗救治等方面提供国际援助,加强国际合作。

(来源:公卫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