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8•12天津爆炸事故之殇看核应急工作
苏州市民防局 邢攸卿
摘 要: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不啻于一次核安全事故,由此引发了民众对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核应急工作的热议。本文从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完善应急制度、健全预案体系、建设专业救援队伍及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引起共鸣,促进核应急工作不断深化。
关键词:危机意识 应急制度 预案体系 专业队伍 应急演练
引 言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的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集装箱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现场火光冲天,在强烈爆炸声后,高数十米的灰白色蘑菇云瞬间腾起。随后爆炸点上空被火光染红,现场附近火焰四溅。截至2015年9月5日下午3时,天津港爆炸事故共发现遇难者161人,全部确认身份,其中公安消防员23人、天津港消防员73人、民警11人、其他人员54人;失联12人,其中公安消防员1人、天津港消防员7人、其他人员4人;住院治疗268人,其中危重4人、重症9人。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第一次爆炸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23时34分6秒,近震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发生在30秒钟后,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据说这与美军最大的常规炸弹、重达6800公斤的MOAB炸弹(号称“炸弹之母”)威力所差无几,再考虑到爆炸发生在天津港的危险品仓库,更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让人不由得会联想到此次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相当于一次小型的核爆炸。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是惨痛的,但笔者认为我们在痛定思痛的同时更应该从中获得启示,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品事故、核事故甚至战争中的核打击积累宝贵的财富。
一、提高平时全民危机意识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超前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缺乏基本了解和自我保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是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意识宣传教育和体验性训练比较欠缺。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心理基础,而要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就必须加强危机教育,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识灾、防灾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他们处危不乱,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和互助。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一个地震等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是出了名的。在其小学课程中就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育,内容被分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平时,政府和媒体也非常重视面向民众的危机应对培训。因此,一旦地震等灾害发生,日本国民一般都能做到从容应对,极少出现恐慌。2003年春季非典爆发时,我国许多地方的民众出现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欲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首先要做到警钟长鸣,告诉老百姓各种危机发生的潜在性,并经常进行一些应对危机的训练和演习,强化公众的危机观念;其次,要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向公众普及应对危机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国民的危机应对能力,使危机一旦发生时民众能保持从容应对。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迫在眉睫
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发生后,韩国政府对灾难及安全管理事务的相关法案进行了修订,并拟定了新的《灾难及安全管理基本法》,韩国国会通过了“世越号”沉船事故三项法案,分别是旨在查明“世越号”沉船事故真相的《世越号特别法》、为保障国民安全而对政府组织进行改组的《政府组织法》修订案,以及旨在根除隐匿犯罪所得收益行为的《俞炳彦法》。而我们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的时候,各大媒体引导着大家一遍遍的刷着“朋友圈”辟谣、祈福、感动;国家大张旗鼓的对贪官问责。诚然,不管是祈福、问责还是“抓贪官”都充满了正能量,但仅仅这样做就能让爆炸不再发生,能让逝者复生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制度上的漏洞缺乏深入挖掘,诸如:我国危险品企业的涉及资质、环评、监管、安全措施等是否科学有效,危险品仓库与居民区安全距离的规定是否合理,危险品企业的安全措施、安全管理、仓库布局以及危险品的储存和分类摆放等是否应该在消防局备案登记,危险品企业是否应该落实相应的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等等。正是制度的千疮百孔滋养了蝇营狗苟的宵小,所以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迫在眉睫。“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用好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深入分析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凸显出来的行政审批、安全监管等法律法规和制度上的盲点,不断地完善,才能更好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才能让社会主义这棵大树茁壮成长。
三、健全真实有效的预案体系迫在眉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健全预案体系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发生突发事件时启动预案予以处置,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平时根据预案有关预防、应急准备等方面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各种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尽量及时化解可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纵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后的救援、消除后果等行动,不难看出整个救援过程各部门各自为战,缺少一个真实有效的行动预案的指导。惨痛的教训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提醒着我们健全真实有效的预案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健全真实有效的预案体系迫在眉睫。
(一)预案更新缓慢。制定预案是为了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而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无不证明着现阶段应急预案的滞后性。这警示着我们选择修订预案的时机,不能仅仅是由于上级的行政命令,而要根据实践和演练的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各单位具体情况的变化(如天津港化学品仓库的启用),发现潜在隐患,科学预测可能产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调整、修订预案内容,以使其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预案“八股”格式严重。想来大家都不陌生,一个完备的应急预案,应当详细规范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问题及等级;二是确定目标和任务;三是做好方案的执行规划;四是做好各种预算保障等。但多数制定的预案套用格式现象严重,仅仅对有关法律和政府文件中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排列作为噱头,搞一些格式化、形式化的预案,缺乏对预案内容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当然没出事故皆大欢喜,出了事故才知道,格式化、形式化掩盖的漏洞是有多么的致命。因此,灵活的预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建立在结合实际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与教训总结提炼,并配合实战演练的循环跟进,为指挥长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执行方案。
(三)预案不是数据工程。人员队伍、装备器材、物资等是影响应急救援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重要因素在应急预案中如何体现呢?毫无疑问,数据工程。诚然,数据工程是预案很好的支撑,也从某个方面反应了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弱,但数据工程不是预案的全部。一份科学有效的预案更需要的是在发生相应等级的突发事件后,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目标和任务,并对应急处理的内容(包括现场、支援系统、救援系统等)及人员分配与调动,对现场部门可能动用的物资装备的分配和调动,计算每一行动需要的时间及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总量以及各项重建工作大概所需要的资金等。
(四)预案不是纸上谈兵。据笔者了解,现阶段应急预案的定期修订已逐渐形成惯例,但应急预案修订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甚至被锁进保险柜。然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各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才是检验应急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我们平时可以组织全面演练,即针对某类事件发生而开展的整个预案演练;可以组织功能演练,即针对应急预案中的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保障功能进行的演练;可以组织桌面演练,即相关应急单位的代表和关键岗位的人员,按照应急预案的运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的行动计划。通过演练,可以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检查预案的可行性和应急反应的准备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运行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四、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消防官兵随即赶赴现场扑救,然而到达现场后突然发生两次爆炸,致现场2名消防官兵失联,4人受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分析称,现场发生爆炸以及火势进一步加大的原因有很多,没有经过火场勘察和科学研判,现在得出任何结论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此次爆炸事故中,现场消防的处理措施称得上妥当。从现有媒体报道还原来看,消防队到场后,随即上水灭火,在火情没有控制下来,并知晓是危化品后,也并没有尝试其他灭火方式。像在美国休斯顿北部康罗市一个化学品供应公司也曾发生类似情况的爆炸,几个消防部门支队和危险品处理工作组迅速赶到了现场。蒙哥马利县的消防局局长吉米·威廉姆斯告诉CBS的附属电视台KHOU,官方决定先让火燃尽(burn down),以防止其中有危险化学品。消防部门正在寻找火灾起源,找出是什么东西在烧,以便确定使用何种阻燃剂。经过对火场化学物质的甄别,下午六点左右,开始使用泡沫灭火。
举这两个例子绝非要给我们伟大的消防官兵抹黑甚至上纲上线,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我们现在在整个应急救援工作当中,存在着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加强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已然迫在眉睫。专业代表着效率,效率代表着机会,这早已在国际方面得到证明。譬如,在美国,消防部门已将消防科学技术当作一门应用科学,非常重视移植其他部门的科研成果为消防部门所用,并在消防员培训里更新这些内容。此外,我国当前整个应急救援队伍的单一化,甚至片面依赖消防员的现状,也愈发与专业化的救援需求相脱节。这从“救火的是消防员,开锁的是消防员,取马蜂窝的还是消防员……”的调侃中即可见一斑。事实上,随着社会救援需求和各种救援形势复杂程度的增加,社会对于救援工作的专业性和多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日本高度立体化的救援体系就包括了消防、警察、环保、交通以及NGO组织等各层次的救援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管从大的灾难到小的个案,社会对于专业高效的救援队伍的渴求越来越大,应急救援队伍已悄然进入到一个讲究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的领域。加快探索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的应急救援力量,才能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公共安全服务能力。
五、扎实开展应急救援演练迫在眉睫
当前各地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据笔者了解,有些应急演练就像折子戏,更侧重于“演”而不是“练”,演练过程中按部就班,机械的遵循流程,欠缺目标任务的分析,欠缺对行动计划的探讨,欠缺所涉及职能部门的协同。因此,扎实开展应急救援演练迫在眉睫。
开展应急救援演练,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把应急救援演练作为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切实做到一次演练、全员受益。大力提高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战化水平,按照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构设演练条件,按照实际任务设计演练内容,按照实际编成确定演练对象,按照实战标准检验评估演练效果。通过应急演练,提高各级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帮助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类救援人员熟悉突发事件情景,提高应急熟练程度和实战技能,改善各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合作;让公众学会在突发事件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恐惧感,配合政府和部门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