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民防融合发展 积极构建人防护民之盾
连云港市民防“十二五”回顾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端,土地总面积761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4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530.56万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160.64亿元。全国十大开放港口之一,国家一类防空城市。“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市民防积极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斗争战略,着眼打赢现代化条件下高科技战争策略,抓好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民防建设以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社会应急救援、融入基层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一、人防组织指挥体系更趋完善。东海县、赣榆区建成人防基本指挥所和地面应急指挥中心,灌云、灌南、连云区建成地面应急指挥中心,海州区完成指挥中心项目可行性调研,灌云县全部乡镇、东海县部分重点乡镇建成应急指挥中心,初步形成市、县、乡镇三级组织指挥网络体系。落实人防指挥所人员编成实名制和联络员制,实名率100%;市县(区)完善各类预案和方案,制定人民防空应急行动方案,编制完成人民防空基本方案。
二、人防工程建设和结构优化取得突破。2011年通过连云港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和《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出台《关于优化人防工程结构的暂行办法》,以两个规划和暂行办法为抓手,优化人防工程布局,专业队工程实现零的突破,已竣工3800平方米、在建11059平方米;医疗救护、物资库等配套工程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13倍、2.39倍、37.5倍。2011年以来,市区竣工面积77.1万平方米,超过“十一五”末的工程总量,至2015年底,总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县域人防工程2011年以来竣工14.44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末工程总量的4倍多。建成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引进人才,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人防工程建设使用维护管理进一步规划。
三、平战结合作用更加明显。人民防空基本指挥所、地面应急指挥中心、机动指挥所“三位一体”升级改造,具备了全天候、卫星、短波、光纤、北斗等通信手段,建成10条光缆数据专线和视频会议控制系统,初步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视频互通、数据互联、电话直拨的三级通信信息网络体系;配合市应急办、数字城管、公安部分治安信息、城市管理信息、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等30多条信息互联互通;完成新海电厂、茅口水厂、机场、罗盖特污水处理厂等重要经济目标的视频监控;完成市、县、区警报控制网改造,全市各类警报达到130多台,市区警报鸣响率和覆盖率均达100%。圆满完成“淮海8号”和“淮海-9号”演习、省国动委第十五次全会期间核电站现场视音频传输、市防汛抗旱通信保障演练的通信保障任务;2014年成功组织港口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演习,2015年全市防空警报成功参加了全省统一试鸣,完成国防战备“两室两库”建设。
四、专业队伍遂行任务能力显著提高。强化“能打仗、打胜仗”的使命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专业训练、模拟演练,积累应急处置经验,熟悉应急器材应用。立足于科学定编、合理分布、组织健全、人员落实、专业对口,逐年完善人防专业队伍,新编引偏诱爆专业队50人、心理防护专业队10人、信息防护专业队10人、应急通信中队60人;以无线电爱好者为骨干,组建民防志愿者大队100人,利用志愿者业余电台,在全市建立无线中继站,构建业余电台全时通信体系。2015年完成人防专业队10支2650人的整组任务,应急通信中队连续2年在全省应急通信竞赛中获得全省第一名。
五、人防建设经费筹集力度加大。坚持“以建为主、以收促建”原则,积极拓宽经费渠道,2015年征收达到3000万元。累计筹集人防建设经费14426万元。组建执法监督处,组织排查历年拖欠人防经费情况,开展专项清理活动,加大执法力度,追缴易地建设费1436万元;以《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严肃查处人防工程平时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征收人防工程使用费413万元;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提档升级早期人防工程,至2016年,实现平战结合收入1500万元。
六、服务民生职能进一步拓展。市人民防空基本指挥所被市委、市政府、警备区确定为全市党、政、军应急指挥平台,参与城市应急建设。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功能,人防指挥平台首次参加了东疏港隧道塌方应急救援,2012年强台风期间,机动指挥所参加了全市防汛抗台市委市政府指挥保障。每年开放人防工程新增停车泊位3000多个,累计达到18000个,有效缓解城市居民停车难题。完成人员掩蔽工程、疏散地域、防空林的标识牌指示牌安装。推动民防工作进社区,全市建成219个社区民防工作站,实现了社区全覆盖,每年组织“5.12”、“9.17”社会性的防空防灾宣传演练,社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投资6千万元完成通灌路和龙河广场两处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建设,有效解决行人及学生流对机动车干扰、缓解交通压力。云台山隧道保障港口、核电站、港口地区旅游作出了重要的交通贡献。东海县利用地面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在全省第一家开办民生122热线,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民生、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七、核应急准备工作扎实有效。编制修订了《连云港场外核应急预案》,适应区划调整和应急工作需要,组建徐圩、板桥、云山、墟沟4个隐蔽撤离前沿指挥部,建成东海核应急撤离安置点。圆满完成“连核网—2011”演练、省2012核应急网上研究性演习、省“TW-2015”网上演练。以核电站周边街道社区骨干组建核应急志愿者队伍100人,2015年完成核应急专业队1508人的整组任务。依托连徐高速公路锦屏服务区,建成全国首家核应急洗消中心并投入使用,每小时能满足400人、20辆大型车辆去污洗消,可保障3000人应急疏散中转、休息和就餐。建成核应急装备器材库,储备各类防护设备器材500余件(套)。
八、民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民防依法行政,向法治化建设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更具实际操作性。市局工程处(行政服务处)全面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督查、帮助民防解决建设中的难题,人防全面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民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民防、支持民防、建设民防的良好氛围。利用人防特色文化活跃教育,利用国防教育日、防灾减灾日、警报试鸣日等特殊宣传时机增强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