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目标反爆炸袭击战法

发布时间:2017-06-21 16:56浏览次数:

武警江苏总队作战勤务处处长  刘志忠

 

核设施、核材料、核技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国防建设、社会稳定和民生。在恐怖活动全球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核目标面临恐怖袭击的安全压力越来越大。武警部队担负核目标安全守卫任务,肩负的责任直接而重大。加强核电站反爆炸袭击战法研究,实践探索反爆炸袭击的新方法、新手段,对于提高遂行任务能力、确保执勤目标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特点规律,切实增强反爆炸袭击行动的针对性

(一)遭受爆炸袭击的主要特点。一是地位特殊,政治敏感强。核目标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袭击破坏的重点,一旦遭受袭击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二是性质特殊,风险系数高。核燃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尽管有严密的实体防护,但如遭受爆炸袭击,造成核泄漏或反应堆停堆,将直接威胁国家、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环境特殊,防范难度大。核目标大多沿江靠海,基建规模较大、暴露征候明显、易被侦察定位、防护能力有限,在恐怖活动日趋加紧的今天,核电站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二)遭受爆炸袭击的主要方式。综合分析核电站反应堆厂房建筑实体、安全系统等实际,常规爆炸袭击很难达到破坏核岛造成核泄漏的目的。因此,恐怖分子通常对核燃料厂房、输变电线路、冷却系统等重要设施、关键部位及重点对象实施爆炸袭击,以迫使反应堆停堆或制造群死群伤事件,造成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其主要方式有:一是利用船只运载爆炸物或海上漂浮爆炸物,对取水口、出水口等外围设施进行爆炸袭击;二是秘密混入警戒区,采用“汽车炸弹”、“人体炸弹”等手段对车场、重要通道、办公大楼等人员密集场所实施爆炸袭击;三是通过胁迫内部核心人员潜入控制区、保护区,爆炸袭击发电机组、供水系统等重要设施;四是使用小型遥控航空器携带爆炸装置从空中袭击核岛、燃料厂房等要害部位。

二、创新战法手段,切实增强反爆炸袭击行动的科学性

根据担负任务和作战进程,通常可分为六个时节:

(一)防范部署时节。一是梯次部署“防”。按照扼守要害、区间巡逻、机动应急的原则,在各区域出入口设置验证哨,防止恐怖分子混入;在取水口及海堤沿线便于观察控制的位置设置瞭望哨,防止恐怖分子海上渗透;在核反应堆、核材料厂房等要害部位外侧设置警戒哨,防止恐怖分子对保护区、核心区实施爆炸袭击;根据需要在目标重要区域设置巡逻哨,形成守点、巡线、控面相结合的兵力部署。二是外围屏障“堵”。划分警戒区、控制区、保护区、核心区,构设四道防护围栏,建立由周界探测、出入口控制及防胁迫报警等子系统组成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在重要通道上设置隔离桩、阻车钉、防冲闯栅栏等拦截设施,做到层层拦堵、阻敌于外。三是信息手段“控”。使用身份识别系统,进行身份自动比对,控制不同人员的活动区域;安装监控装置,对核电站内部和周边实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在重要区域出入口设置爆炸物检测器、X光物品检测仪、金属探测器等设备,对工作人员及携带物品进行检查,防止各类危险物品进入核电站控制区和保护区。

(二)警戒封控时节。一要卡口制路。利用人、车、障相结合的手段,对核电站进出要道和周边主要路口实施警戒控制,检查或阻止人员和车辆进出,防止恐怖分子脱逃。在正常部署的基础上,加强哨位,对过往人员、车辆实施管制。二要控制要害。对爆炸现场及要害部位实施防控,防止恐怖分子破坏。对要害部位实施环形部署,并设置障碍物,在重点区域增设巡逻哨,加强警戒和防范。三要信息管控。使用电子设备对爆炸现场实施电磁干扰与信息控制,阻断恐怖分子信息联通渠道、防止其内勾外联和遥控爆炸物。

(三)疏散救援时节。一是疏散甄别。建立疏散通道和排查区,引导人员撤离现场并实施排查、防止恐怖分子脱逃,疏散队在核心区、保护区、控制区、警戒区建立多个疏散通道,由内向外同时引导现场人员撤离至排查区,并协助公安部门甄别。二是搜寻救援。对爆炸现场被困人员、重要物资实施搜寻,使用生命探测装置、搜救犬等,以人工或机械等手段实施救援。三是排险除患。及时排除爆炸现场及周边险情和隐患,由排险队配合核电站专业力量分段、分片、分区、分步展开实施,及时消除隐患。

(四)搜爆排爆时节。搜爆。一要先主后次。先行对中心控制室、核燃料厂房等重要部位进行搜索,尔后对其他次要部位进行搜索。二要从内向外。以爆炸物或爆炸现场为中心,逐步向外拓展,梯次增加兵力,从内向外搜索。三要由点及面。将任务区域分成若干个搜索点,尔后逐次搜寻,搜索一个地域,排除一个地域,提高搜爆效率。排爆。通过外观识别、气味识别、燃烧识别和仪器探测等方法,判定爆炸物的性质、威力和起爆方式。通常采取“盖、移、扰、排”等手段,对爆炸物实施处理。“盖”即对不能转移或定时的爆炸物用防爆毯盖住;“移”即将可移动爆炸物转移至安全地带;“扰”即使用频率干扰仪干扰遥控爆炸物的接收信号;“排”即采取冷冻失效、分解、销毁、机器人排除等方式实施排爆。

(五)搜捕追剿时节。一是搜索行动时,在发现恐怖分子行踪或已形成围控部署的情况下,灵活采用一面平推式、向心拉网式、分片划段式等战法手段,严密组织搜索,及时发现恐怖分子的踪迹和藏身之处,为合围捕歼创造条件。二是追击行动时,在判明恐怖分子行动企图、方向、路线或发现行踪时,采用尾随追击、多路追击、围剿追击等战法手段,将恐怖分子追上、堵住、围严和捕歼。

(六)防护洗消时节。一是封控隔离。按照受染程度将核电站及周边地域划分为控制、监督和非限制三个区,并对重点区域实施警戒封控的行动。在外场封控警戒部署上,警戒队重点对控制区、核心区进出口通道实施封控,将沾染区与外界隔离,严禁未着防护服人员和非应急人员进入隔离区。二是疏散转移。在核电站周边地区受染比较严重,武警执勤分队配合地方政府将核电站周边民众转移至安全安置点的行动。警戒队在封闭区到安全区之间建立疏散通道、宣传队做好宣传疏导、运输队提供运输保障。三是去污洗消。对受染人员、地面、道路、建筑物和各种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和消除沾染。一般按照先人员后物资、先室内后室外、先受染重的后受染轻的顺序,分片划区、多路同时展开。

三、扭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反爆炸袭击行动的实效性

(一)预有准备,防范在先。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袭击事件,必将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必须积极预防,努力做到止于未发。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危机应对和处理机制,完善反爆炸袭击行动预案,确保遇有情况能够有效应对;要加强情报侦察工作,及时掌握敌、社情动态,实现察情于先;要加强反爆炸袭击战法训练和联合演练,不断提高部队遂行任务能力。

(二)突出重点,护核为要。确保核电站绝对安全是反爆炸袭击行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把保护核设施、防止核反应堆停堆作为行动的重中之重。在兵力部署上,要优先加强要害部位、重要设施的兵力配置;在处置行动上,要优先处置严重危及核设施安全的情况;在装备配备上,要优先考虑核心区、保护区,配备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的探测、监视、预警、搜排等装备器材,为反爆炸袭击行动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三)因情施策,灵活应变。核电站反爆炸袭击行动现场情况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和参战力量必须灵活机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效对策。要区分汽车炸弹、固定炸弹、人体炸弹和多点联动爆炸等不同袭击样式,针对发现爆炸征兆、小规模爆炸、重大规模爆炸等不同破坏程度,按照警戒封控、疏散救援、搜爆排爆、搜捕追剿等不同战斗时节,灵活运用战法。如果现场情况未发生较大变化,指挥员应按原定方案进行处置;当现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无法按原定方案行动时,指挥员应在不违背上级意图的前提下,机智灵活指挥部队行动。

    (四)密切协同,合力制胜。核电站反爆炸袭击行动,涉及武警、公安、海警、边防等多种力量,协同关系复杂,这就要求各参战力量必须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要理顺指挥关系,在地方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建立多维联手、互动共防、优势互补的指挥体系,防止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到位、有效控制;要合理应用战法,相互照应支援,形成整体合力,确保高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