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07 10:24浏览次数: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  进

 

随着核和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核电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12年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确定到2020年,核电装机将达到在运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江苏田湾核电站1、2号机组已并网运行,3-6号机组正在建设或筹划建设中。同时江苏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应用广泛,放射源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核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事故威胁,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起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2014年5月南京192Ir放射源丢源事故,不仅导致环境放射性污染或人员误照射,也导致社会心理恐慌123。由于核事故、放射事故、核或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程度的不确定性,2010年10月,根据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确定在江苏省组建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4

1.组织机构和队员配置

江苏省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共在5家医疗卫生机构(含省疾控中心、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卫生监督所)的报名人员中选取了43名成员。队长1名,副队长2名,专业涵盖公共卫生(辐射防护、放射医学、辐射流行病学、健康教育)19人、临床及护理14人、后勤保障10人。为便于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成立应急队伍管理办公室,配合省卫生计生部门开展后勤保障、演练组织管理工作。

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网络组建要求56,结合卫生部门在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分工,应急队伍的职责涵盖了对放射损伤和非放射损伤人员的现场急救;初步分类诊断和分类处置;超剂量受照人员和受污染人员救治;伤员初步去污处置和(或)促排;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等;食品饮用水现场监测;碘片发放指导;应急工作人员辐射防护。

2.应急平台建设

以可能出现的最极端条件为工作背景确定装备原则,结合国家疾控中心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平台7,在平台建设方面注重车载化、集成化和自我保障。硬件包括现场应急车辆、后勤保障车辆、后方实验室。卫生应急通讯指挥车、后勤保障车辆实现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共享。除后方实验室和后勤保障车辆外,所有专业平台立足于大型越野车或中型货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通过性。便于实现野外行进的各种交通运输保障。

卫生应急通讯指挥车与江苏省国家突发传染病防控队共享使用。采用海事卫星通信、数字集群、微波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构成多手段、多路由的通信网络。其主要功能为处理突发事件和应急行动提供现场图像、话音、传真、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平台已实现“动中通”,与江苏省卫生应急处置中心进行数据、语音和视频的双向实时通讯。

核事故快速监测通讯车为大型越野车,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用车辆。定位于核和辐射事件严重程度不明情况下,率先出发的应急小分队进行事故现场勘察与外照射剂量率监测、确定现场应急工作区域。平台通讯设备配置单兵采用3G、WIFI和微波等通讯方式与卫生应急通讯指挥平台进行数据、音频、视频通讯。平台配置监测设备场所辐射监测仪、MDS移动搜源系统。其中MDS移动搜源系统用于辐射事故现场车辆行进中监测,结合GPS在地图上画出剂量率曲线,快速定位放射源位置,场所辐射监测其主要用于应急现场剂量率测量,确定卫生应急工作区域

核事故食品饮用水监测车功能定位于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现场附近食品饮用水的采样与快速测量。平台通讯设备配置有单兵通信和车载通讯系统,使用3G、WIFI和微波等通讯方式与卫生应急通讯指挥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平台配置监测设备包括气溶胶在线监测设备、电制冷高纯锗核素甄别仪、便携式总α、β测量仪、便携式γ测量仪、表面污染监测仪、中子仪、多用途γ/β巡测仪、食品饮用水采样设备。

核事故伤员处置车定位为队伍运输过程中伤员现场处置装备装运、队伍现场开展工作时部分医学检查场所。平台配置有门框式剂量分检仪、核应急洗消帐篷、伤员分检和处置帐篷、血细胞计数器、现场伤员采样及急救设备等。

后方实验室功能定位为食品饮用水的精确测量、内污染人员体内核素监测及评价。配置设备包括低本底γ谱仪、低本底α、β测量仪、低本底α谱仪、大屏栅电离室、低本底液体闪烁测量仪、全身计数器、配套烘箱马弗炉。

现场后勤保障全部实现车载化,与江苏省国家突发传染病防控队共享使用。主要任务为配合卫生应急通讯指挥平台组建现场应急指挥部和应急队员生活区。平台包括水电油浴车、宿营车、餐车、物资车、队员运输车等。水电油浴车主要提供现场应急车辆和人员保障所需的水、电、油。每1辆宿营车提供24人方舱宿营。餐车可保障整个队伍人员的餐食供应。物资车主要装载现场应急办公模块、应急队员个人防护用品及各类辅助器材。除此之外,建有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专用车库各580m2,统一存放队员携行物资、队伍服装和物资、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特定功能的帐篷等。

3.培训演练

集中培训和案例分析可以使队员在短期内学习掌握法律法规、队伍管理制度、个人防护、应急现场专业处置、现场急救、野外生存技能。演练可以加强各个部门专业队员之间的协作,检验应急预案中不足和缺陷,暴露物资及人员等方面缺口,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队伍组建以来先后完成2次省内封闭培训演练和1次省外机动拉练。经过3次集中培训演练,队员已基本实现“一专多能”。卫生应急通讯指挥车和各种后勤保障车辆于2013年远赴2000公里外的四川,完成四川雅安抗震救灾的卫生应急工作,工作效率较2008年四川汶山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有了明显提高,队伍不同单位不同,但专业的队员协同得到加强

2012、2013年应急演练的设计背景为某地发生地震,灾区核设施放射性物质泄漏,受灾第二天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赴现场开展卫生救援工作。演练流程围绕事故接报与队伍集结出发、核应急现场监测与分区、伤员分类、放射性污染人员去污和样品采集、伤员现场急救、食品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监测、救援队伍撤离等7个环节在桌面推演的基础上按序展开演练8。经过2次演练,队员基本掌握核事故现场卫生应急有关的检测、急救、个人防护、通讯、后勤保障等专业技能。

4.应急处置

队伍先后完成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江苏省卫生应急、2012年朝鲜核试验卫生应急准备、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核和辐射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准备、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2014年南京放射源丢源事故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

2014年5月天津某探伤公司在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作业时丢失一枚192Ir放射源。根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委派,以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为基础抽调人员组成应急小分队参加现场卫生应急工作。通过协助公安部门开展连续3天的厂区工作人员血象排查,迅速锁定捡源人员1人。经公安部门确认后对捡源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为1.52Gy,并送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救治,经物理剂量估算为2.1Gy。放射源回收后,应急小分队随即针对放射源丢失、捡源、放射源转移、丢弃过程中所有可能的近距离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排除其他超剂量照射人员。针对事件发生后当地居民的恐慌,使用网络、电视、现场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心理疏导,现场对200多人开展防护知识普及教育,发放300余份宣传手册,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5.讨论

经过4年的建设,基本建成一支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国家核与辐射卫生应急队伍。各种应急保障车辆、个人携行装备和应急仪器设备均由省疾控中心统一管理。目前已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定期开展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根据目前队伍运行效果,发现一些缺陷和不足,如管理制度不具体、缺乏权威的考核机制、信息通讯不能全覆盖所有应急车辆等仍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改进。

2011年日本核电站泄漏江苏卫生应急和2014年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显示,核和辐射事故应急工作涉及的环保、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信息资源缺乏共享,应当在政府部门协调下加强区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检测技术、信息沟通与共享。

队员来自省内5个医疗卫生机构,每年需要集中开展不少于1个月的培训演练。队员放下平时的业务工作,参加高强度的培训演练,因此为维护应急队员的健康权益,调动应急人员工作积极性,应当参考传染病防治人员工资待遇倾斜政策9,建立国家卫生应急人员相关津贴和临时性工作补助的具体办法。

 

参考文献:

[1]苏旭,孙全富.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卫生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2):113-115.

[2]吉艳琴,尹亮亮,田青,等. 应对福岛核事故我国食品和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2):125-128.

[3]余宁乐,陈维. 南京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现场的卫生应急处置[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1):73-7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7859/201012/50179.shtml,2010.11.

[5] Internal Atomic Energy Agenc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dc procedures fo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M].Vienna:IAEA,2005.

[6]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Criteria for use in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a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emergency[M].Vienna:IAEA,2011.

[7]袁龙,苏旭. 核和辐射卫生应急监测平台构建及其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2014,11(6):7-10.

[8]卞琳琳. 2013年度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演练评估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2(6):330-332.

[9]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4/c1001-26506168.Html,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