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连云港核应急舆情应对工作的思考
连云港市核应急办 史道友 张志勇
前 言:江苏“响水万人出逃事件”、连云港“3·17抢盐风波”以及“向田湾核电大楼聚集”的网帖煽动事件虽已过去四年,但前后三起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之恶劣,经验教训之深刻,时刻敲响着警钟。对从事核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核电站自身的安全生产固然重要,但与其相关的各类舆情事件及其处置同样重要。在核电技术日臻完善、媒体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核应急舆情应对将成为核应急准备工作中的新方向、新趋势、新重点。本文透过这三起事件,认真思考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连云港核应急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一、三起事件回顾与处置
1、江苏“响水万人出逃事件”
2011年2月10日凌晨2时许,有人传言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厂将发生爆炸,周边4个乡镇30个行政村约万余名群众闻信传言纷纷离家逃亡,由于事发突然,大量逃离群众一起涌向公路,很快几十公里通道被堵塞,发生多起车祸,夺去4条人命,并致多人受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新情况,凭着多年来从事核应急工作的职业敏感,该事件立即引起连云港市核应急办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核电安全的顾虑普遍远胜于对化工事故的担忧。我们立即向省核应急办领导做了情况汇报,并根据省核应急办领导指示,于3月8日,会同省核应急办,联合江苏核电、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连云区核电协调办等多家单位,在市民防局902会议室召开现场研讨会议,围绕“如果有人传言核电站要爆炸”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商讨应对措施。
2、连云港“3·17抢盐风波”
2011年,在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的3月15日,一条核污染扩散的信息在手机和互联网上开始迅速传播。紧接着,“吃碘盐能防辐射、海水受污染盐也要受污染”等次生谣言也产生,终于在3月17日引发一场全国性的抢购食盐风潮,多个地区食盐脱销,价格暴涨,这场风潮甚至波及到了青海、西藏等地区,而田湾核电站所在地连云港也发生了疯狂抢购食盐现象,严重干扰了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舆情发生后,17日下午市核应急办立即会同市委宣传部门,联系连云港各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连续发布《市场食用盐供给充足》、《碘盐无法防辐射》、《物价部门“12358”24小时受理价格举报》、《抢购碘盐为什么没必要》、《对日本核泄漏无须过分恐惧》、《核辐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质之中》等多篇澄清和引导类的文章,同时联合金桥盐业、卫生、环保、气象等核应急成员单位同时发声,从各自的角度发布权威信息。随后又联系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保障组单位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市民群发提示信息,有力地粉碎了谣言,消除了市民疑虑,稳定了民心。18日凌晨各大超市食盐供应正常,抢购风波消于无形。
3、“向田湾核电大楼聚集”的网帖煽动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即3月12日上午,在连云港信息港、《在海一方》等媒体网站论坛上,有人借日本福岛事件,在网络上发表题为“向田湾核电大楼聚集”的恶意网帖,煽动不明情况的社会公众到田湾核电大楼聚集,质疑田湾核电站的安全性,抵制田湾核电站工程建设。面对一场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公共危机的事件,我们市核应急办立即作出反应,一是会同我市核应急公安组采取果断措施,加强网控,适当择时跟帖,做好舆论引导和解难释疑工作;二是联合我市核应急公众信息组,带领相关新闻媒体单位深入田湾核电站进行现场报道,就当前社会及网络质疑核电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沟通,要求核电站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真相,稳定人心,共同做好宣传释疑工作;三是立即组织核应急工作人员,赶赴应急计划内区,召集前沿指挥部、所的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并部署相关应对措施;四是配合田湾核电站开展了一系列核电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详细宣传了田湾核电站相比福岛核电站的技术优势和完善的防护措施,增强了公众对田湾核电站安全的信心。
这三起事件本身并非是核事件,但都与核电站安全息息相关。“核无小事”,只要与核安全有关的事件,都应该引起核应急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在当前,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十三五”期间要装料、投产运营,5、6号机组也即将开工建设,田湾核电基地机组群将形成一定规模,场外核应急准备工作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应对的新情况将更加复杂,与核电站安全有关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要引起足够的警醒。
二、事故处置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以上谈起的三起事件的起因仅仅是因为几句谣言、危言,然而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恶劣的。从这三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场外核应急准备工作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是在应对涉核舆情方面还停留在研究探讨阶段,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备的针对核应急舆情处置的专项预案;二是“抢盐事件”和“公众聚集”事件中折射出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心和忧虑、公众核安全知识还很缺乏、相关部门应对舆情处置组织乏力、行动迟缓等多方面问题;三是“响水万人出逃事件”的祸源,从表面看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背后反映出的却是公众避险措施不当、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政府与公众沟通环境闭塞、应急信息沟通不透明、信息通报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三、关于核应急舆情应对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这三起涉核舆情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其深远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已经完全超出了时空、超脱了事件本身。其中折射出来的潜在舆情,在今天看来,仍然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作为地方核应急主管部门,要用前瞻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务实的行动,尽可能地从源头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即便发生此类事件,也要保证有成体系的举措来应对。
(一)完善核应急机构职能,制定舆情应对专项预案
2009年10月田湾核电站常规岛部分主变压器A相突然发生故障并引发燃火,当时省里电力设计部门成立了事故专项调查组,场外核应急部门作为其中的核事故泄漏组参与了相关调查。经调查,该事件属于非核事件,更为庆幸地是当时并没有经过媒体网络发酵或是当地公众恶意传播,周边公众普遍认为是田湾核电站场内在搞演习。设想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今天,手机互联网等网络媒体十分发达、人人都是“自媒体人”,每个人随手就可以拿出手机拍摄视频上传到微博、微信等终端,再附上一些不实猜想,这对田湾核电站周边乃至全市产生的影响和效应要远远超过上述罗列的涉核舆情案例,甚至不亚于发生一次真正的核事故。目前,按照《江苏省田湾核电站场外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规定,场外核应急的工作职能和相关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是围绕田湾核电站以及省域内有关其他涉核活动而设定的,还没有针对由田湾核电站引发的各类舆情应对的专项预案。建议扩大《预案》的适用范围,在《预案》里增加省、市核应急主管部门有关涉核舆情的核应急工作职能,重点赋予和明确公安、宣传、通信、卫生、环保、气象、地震等有关成员单位以及连云区、徐圩新区两个核应急隐蔽撤离前沿指挥部的核应急舆情处置的职责、任务。要根据《预案》,充分考虑到包括谣言在内的各类舆情发生的可能性,尽快制定出台《江苏省田湾核电站舆情应对专项应急预案》,明确舆情处置中的应急组织、任务分工、启动程序、指挥关系、行动细则和保障措施。
(二)发挥核应急组织作用,提高舆情处变响应能力
在场外核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发挥我市各级核应急组织作用,重点要发挥连云、徐圩依托区、街道、社区等行政主体而建立的市隐蔽撤离前沿指挥部、所、组的作用。可以说,一旦出现谣言或其他潜在威胁田湾核电站安全的言论和事件,田湾核电站周边的公众将会是恐慌逃离的首要或潜在人群。面对新形势下有可能发生的核应急舆情,要大力提升各级核应急组织的舆情应对能力。一是要发挥市场外核应急指挥部的核心作用,调配公安、宣传、通信、卫生、环保、气象等重要部门应急资源,加强网络监控、宣传力度、舆论引导、信息发布、医疗救护和环境气象地震数据监测等应急措施,各方形成合力从源头上控制舆情发生与蔓延。二是要发挥隐蔽撤离前沿指挥部的纽带作用,发现涉核舆情要立即上报市核应急主管部门,落实场外核应急指挥部各项舆情应对的举措,随时做好启动分设在各个街道社区的核应急前沿指挥所、组,做好维持秩序,安抚民心,疏散人群,指导群众开展应急避险工作。同时,前沿组织要时刻保持与田湾核电站的信息沟通,及时传递核电站的真实安全信息。三是要发挥隐蔽撤离指挥部的前沿作用,遇到涉核舆情,要就近、立即、主动地深入群众,第一时间掌控民情,抓住周边居民心理疏导的良机,起到解惑、疏导、平息的作用,积极引导公众正确应对危机,控制事态发展。
(三)深化核应急宣传教育,构筑舆情应对避险防线
从调查情况看,以往核应急宣传的重点主要在核事故情况下政府采取的应急响应措施、公众避险等方面,宣传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各地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信息媒体高度发达,核应急宣传教育的重心应该向政府涉核舆情管控、公众舆情避险、核电知识宣传倾斜,形成政府、公众、核电三方舆情应对避险防线。一要加强核应急主管部门涉核舆情管控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依托设在田湾核电站周边街道社区的指挥所、组,加大对高公岛、宿城、云山、板桥、连岛、徐圩等街道应急骨干舆情应对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其应急意识,提高其应对能力。二要谨慎宣传核事故时的应急内容,尽可能避免在公众中产生“负面”的恐核、惧核的心里暗示,重点宣传包括谣言及潜在威胁核电安全在内的各类舆情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使公众从潜意识上产生积极应对舆情的心理反应,避免出现无所适从、盲目随从的被动局面,提升公众舆情避险避难的能力。三要第一时间将核电科普知识传播给公众,告诉公众在核电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核电是安全、节能和环保的,要提振公众对核电安全的信心,提高公众鉴别虚假信息能力,引导公众克服恐核心理,走出误区,创造舆情处置的良好公众环境。
(四)优化核应急信息渠道,建立舆情信息通报制度
从响水万人出逃事件、去年底发生的“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到年中的“6·1长江沉船事件”,再到近期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均可以看到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政府与公众沟通环境闭塞,信息通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们建议要注重信息沟通渠道建设,完善相应的信息报送制度。一是建议田湾核电站场内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或机构,负责加强与场外核应急主管部门的联络与沟通,每季度举行场内外例行会议,通报核电建设与安全生产运行情况;二是建议田湾核电站在核电与公众之间设立核安全信息咨询机构,负责核电安全与应急方面的信息发布、公众交流和宣传工作;三是针对涉核舆情,省、市核应急主管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舆情事件升级状态,具体明确新闻发言单位和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要求,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第一时间代表政府向公众准确、及时、有步骤的发布信息,避免不实信息散布,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四是场内外要完善信息报送的程序和接口,在出现涉核舆情时,建议田湾核电站采取“两条线”同时报送,既要通过当地政府向省政府报送,又要同步向省、市核应急主管部门报告,尽快让我们市级核应急主管部门知晓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出现信息发布不对称、延时的情况,避免有些信息上级知道,下级不知道,本部门知道,其他部门不知道的情况。